衡阳市宣布取消商品房销售中的公摊面积,以
套内面积计价,引发热议。这项新规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在房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购房者对这一改变充满期待。同时,随着公摊面积的取消,
房屋得房率的提升也成为关注焦点。然而,是否全面取消公摊仍存争议,尤其是对居住品质和房价心理影响的担忧。

近日,衡阳市的一项新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从2025年起,市内所有商品房将按照套内建筑面积进行计价,不再采用公摊面积。这一政策源于多年来购房者对公摊面积的不满,因为公摊费用包含电梯间、走廊等公共区域的面积,导致购房者支付了更多费用,而实际得房面积却大幅减少。
衡阳市的这项新规让不少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尤其在房价高企的当下,购房者更希望每分钱都花在实实在在的居住面积上。事实上,类似的探索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02年,重庆就曾率先实施按套内面积计价的政策,而之后广东的多个城市也逐步跟进。虽然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其背后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探索取消公摊,房屋的得房率问题也被推到了前台。尽管在一些地方实施的过程中,购房者会对房价产生误解,认为房屋单价上涨,但实际上,取消公摊后,房屋的使用面积和得房率会相应提高,这对居住体验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衡阳取消公摊面积的新规无疑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步,尤其对购房者而言,这是一大利好消息。现如今,房价的不断攀升已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公摊面积的存在更是让购房者感到不满。取消公摊面积意味着购房者今后将会更加明晰地了解他们所购买的真实居住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升购房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开发商而言,按套内面积计价也将促使他们在设计和规划时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效率。然而,取消公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除了技术层面的调整外,还涉及到购房者习惯的改变以及开发商的定价策略。尽管如此,取消公摊的呼声一直在增强,反映了市场对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追求。在未来,如何平衡公摊面积的效用和购房者的利益,将成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提高房屋得房率的同时,不牺牲居住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公摊面积的存在以及其潜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