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南全力推行绿色土地整治,矿山变成“绿洲”】湖南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对矿山的生态修复。通过“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光伏发电”的模式,废弃矿山焕发新生。西洞庭湖和大通湖的综合治理也展示了湖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推动了土地保护和利用的新格局。

正文:
湖南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矿山生态修复上表现突出。湖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长期开采导致废弃矿山生态问题严重。为了修复这些废弃矿山,湖南采用了“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光伏发电”的模式。这些地方过去满目疮痍,但现在已变成绿油油的油茶林和清洁能源的光伏板基地。矿山数量从6300多个减少到1990个,绿色矿山达到380家。这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还带动了经济发展。
在西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修建生态保水设施、整治洲滩、修复退化湿地等综合措施,当地逐渐告别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存方式。大通湖也通过生态种养转型,解决了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现在,这里不仅水质改善,还为当地渔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至98.6%,排中部第一。
湖南还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今年,省自然资源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相关合作提供大额、可靠、低利息的融资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引入社会企业参与整治项目,并大力推进民众参与。比如,赫山区兰溪镇发动群众参与质量监督,村民拥有“一票否决权”。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极大提升了土地整治的效率和成果。
小编点评:湖南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矿山生态修复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也是资源再利用的最佳实践。尤其是看到曾经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油茶林和清洁能源基地,不禁让人感叹科技和政策的力量。同时,西洞庭湖和大通湖的治理也展示了湖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巨大努力。这样的综合治理措施,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
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在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上取得了不少成效。村民的“一票否决权”和多方资金的引入,让项目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和效率,还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总的来说,湖南的做法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的美好前景。